胡 月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和工程學院教授
中國流行色協會理事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
2019年11月8日晚7點30分于我校西校區倫理樓107,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和工程學院的胡月教授受邀再次為我校師生帶來題為《服裝審美變變變》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服裝學院常務副院長孫竹青主持。
孫竹青副院長向大家簡單介紹了胡月教授在服裝和服裝教育行業所取得的成就,對胡教授蒞臨北藝開展講座表示熱烈歡迎和感謝。
講座在“互動問答”中拉開序幕,胡月教授將“東方服飾”與“西方服飾”、“現代服飾”與“古代服飾”作比較,展示了服裝從不統一到逐漸統一的變化歷程。對于同學們而言,了解、分析這種變化過程,對你的設計和對整個專業的認識是很有必要的。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審美價值觀主要體現為男女長幼有序。反觀現在,服裝職業的差依然存在距,但階層差距越來越趨于平等。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社會上層的服裝以“長袍大褂”為主。之后由于社會倫理思想的改變,服裝趨于簡化,過渡到‘華洋雜處’的階段。到了三十年代,服裝向著“旗袍”和“中山裝”方向發展。
接下來,胡月教授表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服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進一步向近代服飾轉化。圖片展示了民國青年的別樣時髦風尚,由此可見,服飾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它緊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希望同學們緊緊把握時代發展潮流,獲取更多的知識與體悟。
隨后,胡教授指出,到了四十年代,男女服裝逐漸趨向平等化,‘男尊女卑’的思想也逐漸向‘男女平等’轉化。隨后的六十年代,簡樸的蘇式服裝受到人們的追捧,一批具有革命時尚的服裝興起,使得服裝與時代實現了大一統。因而,服裝的改變往往要與時代相貼合!
另外,胡教授通過一組圖片的展示了在計劃經濟下,全民皆兵與極‘左’政治時尚的風靡。人們的服飾顏色也由多姿多彩轉變為以‘藍綠灰’為主色調的武裝服飾,呈現了服飾‘大一統’的現象。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服飾又一次走向‘多元化、多樣化’。逐漸地‘小一號’服飾開始流行,成為一道絢麗的街景。
講座最后,胡教授強調,通過服裝發展這個冰山理論的表象,思考其背后社會的發展,進步的實質。今后同學們要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享受學習過程,學會觀察生活,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期待同學們未來的全面發展。
本次講座在全體師生熱烈掌聲中結束。
攝影:徐俊豪、朱慧杰
文字:毛 蘭(校對)、蔡加琦(校對)、張秀鳳、古雨晴
責任編輯:文 玉